.

被封42天后,13岁上海男孩的隔离日记火

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,我们到底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品质,或许是每位父母都该思考的问题。

作者

番茄妈

上海已经按下暂停键30多天了,累计感染人数已超过50万人。

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,许多上海人被打个措手不及,大人们被迫在家办公,每天重复着抢菜、囤菜的生活,日渐焦躁崩溃;

孩子们面对前所未有的考验,也茫然失措,日复一日重复着单调的网课生活。

今天想给大家讲的故事,源于我在

谷雨星球看到的一则报道:《被封42天后,13岁上海男孩写下隔离日记》。

主人公来自这次隔离大军中的一员——来自上海的一名初二学生Remy。

自3月10日开始,他先后经历了学校、酒店、居家等40余天的隔离生涯,可以说是这波疫情中被隔离时间最久的00后之一。

然而,他在这次隔离中所表现的冷静思考和蜕变,让我们看到了“新生代”的另一种模样——

突发·暴击

这次隔离,对Remy来说很突然。

上一秒他还在课堂上,为即将到来的数学考试做准备,下一秒全班就被通知马上去楼下做隔离。

原来,班上一位居家隔离的同学检测异常,全班都是密接,需要测核酸后单独隔离。

第一次离病毒这么近,他和同学们一样紧张又害怕。

当晚,全体师生被迫在空教室就地过夜,特殊的他们班还被划分了一个专门的区域。

突如其来的遭遇让Remy焦虑不安,几乎一晚上都没合眼。

第二晚,得知终于可以回家之后,Remy开心的就像脱缰的野马。

结果刚到家才2天,随着他的同学被陆陆续续拉去隔离,他也在忐忑不安中迎来了暴击:

“大巴已经到小区门口了,每个孩子允许有一个监护人跟着,马上去酒店隔离!”

此时,距离Remy的托福家庭版考试的时间只剩1个小时。

没办法,他只能被迫取消考试,然后在5分钟里和妈妈手忙脚乱地打包了行李,坐着大巴车离开了家。

2个小时的车程里,他不知道车子要往哪去,也不知道即将面对些什么。

这种对未知的恐惧和迷茫,让Remy惴惴不安。

困难·焦虑

在Remy之前的认知里,住隔离酒店会是一种享受,泡泡浴缸,喝喝可乐,过得滋润无比。

可现实刷新了他的认知,打破了他的幻想。

一到目的地,Remy就被“大白”堵住去路,一系列登记检查后,他和妈妈拿着早已凉透的盒饭,毫无食欲。

酒店隔离早餐,看起来还不错

这还不是最糟心的。

入住第一间客房,看上去环境不错,桌椅也很齐全,门锁却坏了,Remy只好硬着头皮请工作人员换另外一间。

万万没想到,第二间看上去虽大,门锁也没问题,但却有另一个严峻的问题——没有写字桌!

面前眼前差强人意的学习条件,Remy欲哭无泪:

大老远跑来隔离,还放弃一门重要的考试,这里连写字桌都没有,怎么上网课?

没有写字桌也就算了,结果网络还不行。

隔离酒店共享网络卡到不行,上课时经常被卡到10分钟后都进不了课堂。

就算重启电脑连上热点,屏幕全是黑的,只有老师断断续续的声音,学什么全靠猜。

思来想去,Remy觉得不能坐以待毙,有问题就要解决。

他喊上妈妈一起,把靠墙的矮柜下面的柜门打开,自制了一个学习桌,把腿放进去,还叫一个跑腿买了一个网络加速器。

Remy用矮柜上了16天的课

最困难的问题终于解决了。

不过随之而来的还有新一轮焦虑,在这里,每天的节奏几乎是不变的:

早上7点钟准时做核酸检测;

8点开始上网课,上午四节下午三节,盯着屏幕差不多8小时;

下午做完作业休息会儿、吃完饭,又开始新一轮的学习;

这让Remy感觉有种身在循环的窒息感,他每天惆怅又颓丧,有时还忍不住骂上几句。

调整·适应

经过几天“烂泥”般的生活,在妈妈的督促下,Remy终于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。

他深刻地反省了自己:

如果整天无所事事,浪费大好时光就没有意义;但若努力进取,能取得很大成就。

Remy拍下的酒店外风景

于是,Remy迅速调整心态,给自己安排好计划,每天该学习学习,该运动运动,该娱乐娱乐。

每天晚上,他一定要在网上至少下三盘棋,不断挑战各路玩家,短短十几天,硬是把“低中国流”这种冷门的布局练到炉火纯青,棋艺提升了不少。

Remy在下围棋

除了下下围棋,Remy还不忘记练字、画画,颇有文人情调。

得知那场被迫取消的线上考试可以申请重考,他欢喜雀跃。

虽然考试环境远不如自己的家,但在妈妈的配合,以及他的坚持专注,考试不仅顺利通过,还取得了满意的分数。

为了不影响Remy考试,妈妈在卫生间里坐了近4小时

日子依旧苦闷乏味,但如今的Remy已经适应得相当不错。

凌晨睡不着时,他甚至还会小酌一杯白水,努力让自己泛泛的生活多几分乐趣。

就算被告知由于酒店失误,还要在酒店隔离多两天时,他也不像妈妈那样情绪焦虑激动,反倒安慰妈妈:

“咱们需要多待就多待,在酒店里面可能还安全一些。”

蜕变·成熟

经历了14+2天的“囚禁”后,Remy的隔离生活,终于结束了。

回到家没多久,随着楼下确诊病例的出现,Remy又过上了足不出户的日子,至今也快一个月了。

经历这三轮隔离,Remy显然成熟了很多。

首先是适应环境的能力的提升。

他深深地意识到,没有什么事会因为你的这几声抱怨发生改变。

既然是学生就要想办法好好学习,努力专心上好网课。

还有就是心智上的成熟。

“我虽然还小,但我想,人生也是如此,不能因为在某件事上做得不好,坠入谷底从此暮气沉沉,只有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有所成就。”

最后是面对不确定性的乐观。

疫情虽然难熬,但他也看到了不少积极,正向的一面。

比如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感情更深,和平常没什么来往的邻居,也因为这次疫情产生了更亲密的接触,温情满满。

甚至他还去当了一回小区志愿者,赢得了大家的好评。

这一切在Remy看来,是意外的收获,是全新的体验。

在他的小小世界里,他看到的更多是积极、善良,对自己更有帮助的思考和指引。

延伸·感悟

看完Remy的故事后,我真的很佩服这个小小少年。

他没有因为枯燥单调的隔离生活变的麻木颓废,而是及时调整自己,保持自己的节奏,把日子过的有滋有味。

当困难来临时,他也没有怨天尤人,而是主动思考,带着妈妈积极解决问题,成功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危机。

不由得想起疫情中另一位同样优秀的“00后”——前几天在网上爆火,还被央视表扬的网红“楼长”拉宏桑。

众所周知,在上海,当“楼长”可不是个容易的活儿。

这意味着你必须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、沟通能力、人际交往能力......还要能吃苦耐劳,随时处理各种邻里的需求与突发状况。

别看拉宏桑小小年纪,却把“楼长”当的异常出色。

每次跟居委会沟通前,她都会特意打好草稿,避免工作出现纰漏。

有些邻居在配合工作方面懈怠,她便想出了各种奖励方法,比如给第一个下楼的阿姨送出玩偶。

她还计划筹备一次“盲盒交换”:

“在前期消毒,保证安全的情况下,大家各自在楼下放自己的盒子,然后都盖上,回去打开就会发现惊喜”。

上海某小区楼道摆满了各家用以交换的物品

不得不说,这个活动真的既有趣又实用,既能给枯燥的隔离生活增加趣味,还能增加邻里互动,彰显温情。

从拉宏桑身上,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少年最好的模样:

热心、坚强、乐观、有责任感……

虽然拉宏桑今年只有21岁,但我坚信,将来她不管走到哪里,必定都是人群中的一束光。

启发·反思

其实,自从疫情之后,我也一直在思考,未来我们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。

直到看到Remy和拉宏桑的故事,我才深深体会到了——

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和未来,教育最大的成功,不是孩子取得怎样的成绩与成就。

而是能够适应各种环境,面对突发状况临危不惧、内心强大,有能力、智慧去从容应对。

我发现,有一些能力我们一定要趁早让孩子拥有。

良好的心态

疫情三年,网课占两年,面对反复的疫情,心态差的孩子往往扛不住事、遇到点困难就心神不宁,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。

所以,面对未知的疫情时代,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,让他时常保持乐观。

一个心态好的孩子,哪怕成绩不是最优秀的,依然是人生赢家。

擅长独处的能力

前几天,朋友跟我抱怨,说儿子雷雷每天隔离在家无所事事,每天没精打采的,搞得她也要崩溃了。

的确,对于很多像雷雷这样的孩子来说:

“宅”在家里,既体会不到能和父母共度时光的温馨,也没有自由之下的欢喜,只会虚度时光。

相比之下,Remy在隔离期间学习、下棋、画画......度过了一段充实的独处时光。

心理专家陈默老师就曾建议过父母:既要培育孩子群处,也要培育他独处。

会独处的孩子,才能不受外界的干扰,有自己的节奏,过好自己的人生。

遇到问题冷静思考,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

Remy和拉宏桑都有一个让人佩服的共同点——遇到突发状况,能够临危不乱,主动去解决问题。

而有些孩子一遇到事就急得团团转,只会原地等待别人救援。

未来世界变化多端,一个遇到突发状况就歇菜的孩子,哪怕再聪明、成绩再优秀,将来也很难在社会立足。

想让孩子遇事冷静、主动展开“自救”,我的建议就是:多给孩子机会去历练。

当他事情经历的多了,思考的多了,遇上再滔天的大风大浪,也能冷静分析,平安度过危机。

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

网上曾看到有人爆料,说是上海一个小伙子给居委会打电话,说自己在家要饿死了,能不能给他送点吃的?

居委会问他为啥不求邻居支援一下,他愣了一下,说自己是外地的,和邻居都不熟。

而同样是外地的租户,有些人就在各大团购群混的风生水起,还在疫情期间和邻居互帮互助,关系有了质的飞跃。

这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,没有人可以活成一座孤岛。

一个交际能力强的孩子很容易和人打成一片,轻松获得信息资源,也更容易解决问题。

这场疫情到底要持续多久,没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。

但我们唯一知晓的,就是未来注定是一个变幻莫测的,不确定的世界。

就像Remy在日记最后总结的:

“像这42天里的各种不确定的因素,未来一定还会有很多,考验我们的事情可能随时随地发生在我们身边。

我深知与不确定性共存,学会适应环境,是我们这代人逃不掉的宿命。”

是啊,与风险共存,是这一代孩子逃不掉的宿命。

而给予孩子一身坚硬的铠甲,教会孩子如何与这个世界更好的相处,也是我们这一代父母不可推卸的使命。

点个赞吧,希望我们的孩子今后无论身处何处,都能眼中有光、心中有爱、脚下有路,勇敢地大步向前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bachildren.com/xgyy/302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