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慢热节奏的我,这些天的经历如坐“过山车”。
从甘肃回家,还没来得及跟家人分享悠悠大漠行的喜悦,已在奔往培训的途中。还在构思以期好的结果时,又接到了社区的连环夺命
call立即返程到酒店集中隔离。
有过隔离经历的同事听到消息后热心地介绍着他的经验。吃的、穿的、用的,我一一记住,照样准备。又另外多带了厚厚几本书,计划着好好享受14天足不出户的时间。
社区说好20分钟后来接我的车晚了近40分钟。来的是一辆征用的红色私家车,并非传说中的“”。
我拽着分量不轻的行李箱,再吃力地往车里塞。司机赶紧从车里走出,即将靠近时却踟蹰不前了。
我心里犯着嘀咕上了车。
后排座是专门给隔离对象准备的。前后座中间用塑料膜严严实实地隔开了。
非常认同国家一系列隔离管控措施。巩固战役成果,防止再度扩散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。不过,人生第一次感受到成为别人戒备的对象,仍有些小失落。瞬间更加同情那些经历九死一生,战胜了病毒,却被象病毒一样排挤,饱受歧视和偏见的人。科学、理性的理解和接纳他们,也是全社会的责任。
车很快到达目的地,位于火车站旁的一个酒店。
穿过隔离专用通道,经过登记、测温、咽拭子采集、分配门卡,一系列流程后,正式开启我的隔离生活。
还原最初的心情,是复杂又雀跃的。二分好奇,三分紧张,五分激动吧!激动个啥,自己也不明白。总之,笃定自己与确诊病例没有重合轨迹,所以恐惧是没有的。
酒店基本设施还是有的。对于鼻子严重过敏的我,最高兴的莫过于房间没有地毯,要不然可有得罪受了!其他的,尽管有些小插曲,不过终归还是好的体验。
也许房间久未住人吧,打开热水器阀门,在突然飙升的水压下,花洒脱离了软管。
先把软管头子拆掉,再重新组装,很快我就按同事发的分解图搞定了。
小有成就感抹平了心中的不快。
第一天的伙食也不错,大伙普遍满意。
第二天不知为什么伙食大变样,成了集体吐槽的重要问题。不过,工作人员积极回应,之后确实也有了些变化,每隔一天会多一个鸡蛋,看得出来,也是努力平衡的结果吧,就不多赘述了。
睡眠障碍的我深切感受到这次休息的不同寻常。沉默的声音太嘈杂,让它安静下来的只有另外一种声音。
酒店跟火车站一路之隔,热闹非凡,各种“伴奏”不绝于耳!
晚上6点半左右开始震撼人心的广场热舞,直到8点半左右人群开始慢慢散去。
火车站白天斗不过焦躁的普罗大众,夜深人静时方显“地主”本色。
响彻云际的铿锵有力的播报声,“轰隆隆”霸道地呼啸而过的火车声此起彼伏。
“这位旅客请佩戴口罩,扫码进入通道”循环往复的录音如隔墙念紧箍咒折腾整晚……
早起锻炼的“大神”啊,每天清晨6点多吧,甩鞭子的“啪啪”声,抽的哪是陀螺,是咱的心脏哦!待他畅快淋漓过完瘾已到7点40分。
一会儿接力传来酒店送餐、测温“咚咚”敲门声声,同志们的开门、关门声,洗漱时下水道“哗啦啦”的流水声。
不要想着没事补个回笼觉。
看吧,窗外,叭叭……滴滴……呜呜……嚓嚓……车水马龙又是喧嚣的一天。
作家池莉说:人是环境的动物,感情太容易受环境影响。我想是真的。
我是个规则意识特强的人,按隔离规定,当然也为了早点晾干衣服,每天起床我都会开窗通风直至傍晚。
隔离中的第七天。
看书久了眼睛有些发胀,我来到窗边眺望广场。一只苍蝇闯入我的视线,旁若无人地穿过破得只剩下半截的纱窗。我不动声色,冷眼观察这原本令我厌恶至极的小东西。她架着小飞机,高傲地巡视了一圈我的地盘,继而仙仙地立在我的床头。我蹑手蹑脚生怕惊扰她,拿眼神锁住目标,一边暗自用力抓紧手上的书。
“小东西,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,你若叮我,我必出击”。我这样想着。拿出一副随时准备拍死她的架势。
可能是只升级版的苍蝇,抑或鄙视我们是特殊对象,小东西丝毫没有亲近我的意思。对峙了几秒后,轻盈地飞起,掠过被风微微扇动的窗纱,优雅从容地离去。
每天打交道的亲朋好友看得见摸不着,这会儿来这么个小东西,倒也给枯燥的隔离生活平添了些许趣味。
作为资深宅女,一天天细数流淌的日子,不忘的功课是“拉清单”。总得做些什么,不负光阴吧。此种环境下,力所能及地工作,锻炼,看书,学习。当然,也少不了思考人生,更多的是庆幸吧。
经历过新冠疫情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总会想起那些恐惧、焦虑的日子。疫情冲击了多少本该平淡幸福的家庭,有的白发人送黑发人,有的骨灰无人认领,有的是一个人领一家人的骨灰……想起这些场景,想起那些赔上命的抗疫英雄,我仍止不住会泪流满面。
没有人就该活着或死去,活着的我们都是多么侥幸!能踏实地过着隔离的日子,是国家、组织、家人给了我们底气和自信,心中不由涌起感恩的暖流。
那穿着防护服,每天粗犷而又亲切送餐的大叔,还有每天测温的温柔的美女医生,那素未蒙面,每天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