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文共字,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
孟晓钰,郑州市二七区一家商务酒店的店长。年郑州“7·20”特大暴雨那一夜,有的酒店趁机抬高价格,遭到舆论谴责,而她打开酒店大门,迎接每一位前来避难的陌生人。灾后断水断电的许多天里,这里成了辅警、京广路隧道维修工人和周边居民的避难所。
本文首发于《南方周末》新年特刊·抉择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文|南方周末记者苏有鹏责任编辑|吴筱羽年7月末,郑州“7·20”特大暴雨之后,一家位于重灾区的酒店,忽然受到居民追捧,一房难求。受暴雨影响,郑州部分地区经历了长时间断水断电。酒店周围小区的居民迫切地想住进去,他们发挥着想象力,在标间里打地铺,老人孩子睡床,年轻人睡地板。或者,见缝插针地开钟点房,通常是两位以上中年女性,“一个人开(房)太奢侈了”。灾难之中,这家酒店店长孟晓钰努力重塑出一个临时的“家”。她在7月20日当天,打开酒店大门,迎接每一位前来避难的陌生人。后来的很多天,这里一直是辅警、京广隧道维修工人以及居民的避难所。陌生人在酒店尽情地享受电力、热水和充足的冷气。安稳的日常生活里,人们总是容易忘记那些真正不可或缺的东西,譬如空气、水、电。灾难之后,因为孟晓钰的决定,这家拥有92个房间的酒店,让人们看到现代社会得以稳固的基础。1暴风雨里的灯塔
回想起来,酒店前台王慧敏在暴雨当晚的第一个记忆是,有人游过来了。没有任何证据表明,这是暴雨期间京广路上唯一没断电的酒店。但7月20日,当世界暂时坠入黑暗时,这家亮着灯的酒店看上去就像风浪中的灯塔。“天破了,地上成河了,碰上水深,干脆就游泳。走走游游,看你这儿灯还亮着,就想找个地方睡觉。”一对夫妻推开门,头发、短上衣和裤子,都被雨水紧紧粘在身上。两人惊恐地描述着自己的经历。孟晓钰听着客人的诉说,张罗着让他们先去冲个热水澡。作为管理者,她知道怎样把酒店料理得井井有条。年4月开业以来,在孟晓钰果断又充满人情味的管理下,这家脱胎于一栋铁路局老建筑的酒店,那时已经收获条评论和四颗半星。7月20日晚七点,陆续有人入住,酒店进入超负荷运转的状态。一个小时后,停电。按照河南本地媒体的说法,暴雨期间的郑州,条配电线路停运,台变压器受损,77.5万户用电受影响。黑漆漆的大堂里,人们要在一张登记簿上靠书写而非键盘输入,留下姓名和身份证号。房客们纷纷下了楼,横七竖八坐在大厅里。门外雨水汹涌,空调也停工了。没有任何意外可以阻碍酒店的正常运转。孟晓钰安排了一位电工坐到地下的配电室里,干坐一晚上,只为盯水位,确保电力硬件设备不被损坏。停电时,孟晓钰朝门外望了望,四周漆黑,“应该是供电局不给电了。”看着“像黄河一样的水”,孟晓钰又想了想,转头告诉前台:把门打开,让人避雨。2水、电和网络
当晚九点,电力恢复。事后,孟晓钰才意识到,这栋曾属于铁路局的老房子,有着意想不到的优势。酒店楼顶有一个信号塔,直到暴雨过后五六天,郑州有些区域的手机信号仍旧时断时续,这里却一直发送着流畅的网络信号。周遭都停电时,这里却保证了每日用电。水、电、网络供应充足,人们找到了临时的家。暴雨后,曾有酒店伺机涨价。高铁站附近一家酒店,把房间价格提高到平时的3到5倍,两天后,经营者收到了郑州市市场监管局50万元的处罚告知。孟晓钰的决定则相反。雨停之后,她继续开足冷气,打开大门。白天,京广路隧道口执勤的辅警、清理隧道的工人,在太阳最毒辣的时候,会跑进大堂透口气。大家默契地避开隧道里的情况,话题转向天气、食物、旅行经历,实在无话可说,就把双手搭在肚皮上,保持静默。酒店员工们还记得,直到7月30日京广路隧道恢复通车前,大堂角落的台式电脑处,一直坐着一位身穿“中国铁通”褪色短袖T恤的大爷。他从天色微亮坐到天黑,喝着大堂免费的茶水,困了就趴在桌上睡觉。没人知道他在等什么,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试图赶走他。“乌泱泱都是人,插座插满了充电宝。好多人可以一天不吃饭,就坐在这儿刷手机,手机刷够了,晚上拿起充电宝,回家睡觉。”孟晓钰看到大妈脸上的歉意,“觉得没消费,不愿意用电,我都和她们说没事儿。”结果,这些人临走时,硬是从前台买了几瓶果味饮料。3安全感
酒店管理者一直想让房客收获家的感觉。早在年到达中国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·拔图塔,曾在《游历中国记》中提到,在中国的旅店住宿,甚至可以将钱财交由店主保管。暴雨后,孟晓钰曾接受照顾他人的委托。附近一位媒体工作者要到北京出差,把家里的老人孩子送到酒店,“请酒店代为照顾”。很多人携家带口,成为酒店92个房间的房客。暴雨后的第三天,74岁的薛阿姨用一个白塑料袋裹着房产证和存折,挽着常年忍受股骨疼痛的老伴,将衣服和毛巾塞进背包,两位老人从30楼的家里一层层往下挪。“水和电,没有这俩东西,生活就不是生活。”尝试在塑料袋上大便三天后,薛阿姨否决了到儿女家住的想法,坚定地带着老伴和外孙,走进了这家米外的酒店。60%的房间住着家属院的居民,郑州人。剩下40%医院培训的医务工作者、铁路局出差的员工,以及来采访暴雨的记者。薛阿姨出门遛弯或者返回酒店,开始止不住地夸酒店好。“前台很辛苦啊,站一整天。”“你们酒店太舒服了,床也舒服,洗澡也舒服。”实际上,孟晓钰为了酒店能够正常运转,费尽心力。一台大功率的抽水泵,24小时工作,每当自来水管里有水流经,抽水泵直接把水抽进蓄水箱。“这样抽都不够,水箱存不下水。”7月23日整个下午,自来水管里没有一滴水,为了让一百多位房客洗上热水澡,孟晓钰干脆把消防水箱的水引到热水箱。直到最后一位房客在8月2日退房,这十多天里,没有谁抱怨过缺水。其他人都在看: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丨抉择
年,我们正在穿越百年大变局的时代路口,步履艰难但目光坚定。从国家到个人,抉择是横亘一年的命题。我们看到,顶着疫情阴霾,中国商人冒险出行;面对滔天洪灾,酒店店主打开了门;“双减”变轨之下,新东方断臂求生;“三孩”政策靴子落地,不同家庭做了生与不生的决定;14年分离之后,被拐儿子回到亲生父母身边;“童话大王”郑渊洁选择停刊,擘起反侵权大旗;专职妈妈走上了考公之路;“老旅游人”当上了职业红娘……每一个抉择都是对过往的告别,对新生的渴望。即便前途只有一丝微光,即便泰山崩于眼前,也须咬紧牙关,奋力拼搏。每一个抉择看似微小,但都是每一个个体对时代做出的坚强回应。这一个个抉择,构成了中国这一年的社会图景。在巨变面前,于危局中开新局,于危机中育新机,于不确定中寻找确定。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便是从这里出发,以“抉择”为题,记录这一年不应被遗忘的故事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